OpenEdu | 中華開放教育平台

全球化與多元文化
開課機構
國立高雄大學
課程分類
史地遊憩
課程子類
文化
學習時數
每週1小時
上課語言
中文
字幕語言
繁體中文
修課費用
免費
楊書濠
楊書濠
國立高雄大學
助理教授

|現職|

國立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


|學經歷|

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博士

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碩士

私立文化大學史學系學士


|簡述|

中華民國台灣省台南市人,1974年出生,現任台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、高雄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。研究領域包含有台灣佛教發展史、台灣經濟史、台灣方志研究等。著有《清代台灣財政制度之研究》、《從戒嚴到解嚴的中國佛教會》、《戰後台灣漢傳佛教史》等書,並參與過《續修澎湖縣志》、《新市鄉志》、《善化鎮志》、《彰化縣志・政事志財政篇》等方志書籍的編撰工作,發表了〈戰後臺灣佛教雜誌的發展-以在臺復刊後的《海潮音》月刊為主(1949-2010)〉等十多篇學術性文章。

洪聖斐
洪聖斐
國立高雄大學
講師

|現職|

國立高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


|學經歷|

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班

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碩士、學士

國立高雄大學/國立高雄科技大學/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講師

先驅媒體新頭殼國際新聞編譯


|簡述|

斜槓中年,身兼學生/老師/國際新聞編譯工作人員/基督教會傳道人,有多面向的經歷與體會。尤其教育、媒體與宗教正是國家灌輸人民意識形態最為關鍵的三個層面,在第一線感受深。

主要開授的課程是媒體識讀、全球化、台灣史,這些都是影響人們視野的核心所在。

除了每天編譯國際新聞之外,晚近的著作重心是教會的公共參與。


課程簡介

全球化、全球化,到處都有人在談全球化。但到底什麼是全球化?這個概念跟「國際化」有什麼不同?全球化對你的生活有什麼衝擊?台灣要怎樣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求取生存之道?
本課程要回答的就是這些問題。這門課將會告訴你,全球化是怎樣演進的,又有哪些特質?世人對於全球化有哪些誤解?未來全球化的趨勢為何?乃至於你在這個趨勢下應該進行怎樣的準備?

課程目標

本課程希望能達成以下幾點具體目標,養成學子相關的能力:
1. 探索自我與發展潛能:
(1)能透過對世界文明發展過程中的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文化等相關問題的探索,帶回對學生現今自身的經驗或存在境遇,進行觀照或反思。
(2)能將所思條理的描述或表現。
2、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:
(1)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批判性思考。
(2)能對論題與論點進行必要的檢證與考察。
(3)能在對議題進行研究之後,提出自己的見解。
3、鑑賞、表現與創新:
(1)能對文本進行閱讀、理解,與重新詮釋。
(2)能有條理與脈絡的對作品進行鑑賞與評論。
4、多元文化與國際視野
(1)舉出外來的文化、商品和資訊影響當地文化和生活的例子。
(2)比較不同文化背景者闡釋經驗、事物和表達的方式,並能欣賞文化的多樣性。
(3)探討人類的價值、信仰和態度如何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。

適用對象

對本課程有興趣的學習者。

課程特色

本課程係「全球化與在地文化」課群之第一年課程。為使廣大的華人社會能夠掌握全球化的演變與趨勢,瞭解其對在地生活的衝擊,思考安身立命與因應之道,本課群提供了四年一貫的相關課程。在第一年,以「全球化與多元文化」為導論性課程,包含兩大進度:晚近全球化的發展、遠古的全球化與多元文化的根基。

課程進度

第一單元 (全球化通論一) 大航海時代
第二單元 (全球化通論二)晚近全球化的發展
第三單元 (全球化通論三)全球化的迷思
第四單元 (全球化通論四)全球在地化的概念
第五單元 (全球化通論五)全球在地化與台灣
第六單元 (全球化通論六)全球化的前瞻
第七單元(全球化通論七)宗教的傳播
第八單元(全球化個論一) 東南亞導論
第九單元(全球化個論二)東南亞的人員流動
第十單元(全球化個論三)東南亞的資金流通
第十一單元(全球化個論四)東南亞的文化交流
第十二單元(全球化個論五)東南亞的宗教互動
第十三單元(全球化個論六):東南亞的區域整合
第十四單元(全球化個論七):東南亞的全球戰略

先備知識

測驗題佔30%, 申論題佔70%