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penEdu | 中華開放教育平台

傳藝臺灣-遇見臺灣傳統表演藝術的「人間國寶」
傳藝臺灣-遇見臺灣傳統表演藝術的「人間國寶」
開課機構
國立臺灣戲曲學院
課程分類
人文藝術
課程子類
藝術
上課語言
中文
字幕語言
繁體中文
修課費用
免費
蔡欣欣
蔡欣欣
國立臺灣戲曲學院
授課教師
現職於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暨中國文學系,蔡欣欣,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,現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、所教授。研究專長為中國古典戲曲、中國民間遊藝、臺灣傳統戲曲與陣頭小戲,長期投注於傳統戲曲的學術研究,曾任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。

課程簡介

  1. 延續103年度「走進臺灣戲曲大觀園」磨課師課程,在全面概覽臺灣傳統戲曲生態,京劇、崑劇、豫劇、歌仔戲、客家戲與布袋戲劇種歷史、演出景觀與表演特質後,更進一步認識被指定為「人間國寶」的重要傳統藝師與演藝團隊,以更深入管窺與親近臺灣傳統藝術文化。
  2. 本課程每單元都將邀請傳統表演藝師或演藝團隊,現身說法,實地示範,通過主講老師的對談引言,讓「人間國寶」娓娓闡述個人技藝養成與守護薪傳的演藝生涯,從這些精彩動人的「生命之歌」中認識傳統表演藝術。
  3. 本課程每單元將搭配報刊史料、文物圖照與舞台影音等多元素材,結合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豐富資源,引領修課者遇見與認識不同門類的傳統表演藝術,思考其所內蘊的歷史傳統、社會語境、節慶禮俗、信仰體系、時序倫理、民俗風情、文化脈絡與技藝審美等多重內涵,以窺見「無形文化資產」的建構核心。
  4. 本課程希望啟發修課者認知國際社會所呼籲共同努力保存維護的「無形文化資產」,並在此文化認同與保存文化多樣的重要根基上,珍惜臺灣母土文化,扎根薪傳「無形文化資產」,思考在「全球化」的國際社會中,建立臺灣傳統表演藝術的主體性。

課程目標

臺灣傳統表演藝術根植於民間的歲時節慶與生命禮俗,體現著人們的生活習俗與情感信仰,擁有獨特的表演體系與審美思維。然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轉型,傳媒的興起與娛樂的多元,傳統表演藝術的戲路與生機,也隨之被壓縮或取代,本身更面臨著「藝人急速凋零」及「技藝傳承經驗瀕臨中斷」的危機。在「口傳心授/言傳身教」的傳統表演藝術傳承體制中,「藝師」是薪傳藝術本體與維繫文化命脈的「無形文化資產」代表人,也是「戲以人傳」、「戲以人揚」的核心主體。而藝師傳藝不僅只是單純技藝的「薪傳」,更有著民間知識、敬業精神、人際關係、生命態度與藝術情感等世代交替的「傳心」。本課程擬結合史料梳理、田野訪談、影音欣賞與表演示範等教學策略,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協助與授權下,引領修課者「遇見」十位被指定為臺灣「人間國寶」的重要傳統表演藝師與演藝團隊,「瞭解」其各自所內蘊的歷史傳統、社會語境、文化空間、劇藝脈絡與生活智慧,思索「從民間來,回民間去」的傳統表演藝術,如何通過「繼承/回歸」、「重建/再創」的衍生機制傳承發展;從而在扎根認同、珍惜母土文化的「無形文化資產」中,邁向「全球化」的國際社會,建立臺灣傳統表演藝術的主體性。

適用對象

本課程為入門課程,歡迎海內外對臺灣傳統表演藝術有興趣者修習。

課程進度

 第1週:即興唸歌—臺灣說唱藝師楊秀卿 
 第2週:梨園戲樂—南管戲藝師林吳素霞 
 第3週:百年館閣—彰化梨春園北管樂團 
 第4週:萬軍主帥—北管樂邱火榮藝師 
 第5週:臺灣亂彈—北管藝師莊進才與漢陽北管劇團  
 第6週:暢樂滾歌—宜蘭壯三新涼樂團與本地歌仔 
 第7週:凍水牡丹—歌仔戲廖瓊枝藝師 
 第8週:八音鼓吹—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 
 第9週:掌藝遊俠—布袋戲陳錫煌藝師 
 第10週:五音才子—布袋戲黃俊雄藝師